一場教育的Podcast實驗:上學之WHY第一季心得

鳥仔與上學之WHY
11 min readJul 31, 2020

上學之WHY從今年4/1開播!已經來到第10集,而第一季將會在EP12結束!結束之後會一路休息到九月,開啟上學之WHY的第二季。

「上學之WHY」是我踏入教育圈的第一個小事業(雖然沒賺錢哈哈)。當初開這個Podcast是因為腦衝,也想要看看自己對教育這個議題到底有多少能耐?到底多喜歡教育?願不願意在沒什麼回報的情況下,不斷精進自己?

也發現台灣的Podcast節目裡好像沒有類似的主題,許多是做英語教育,課本外的個人成長,卻很少專注在「學校教育」和「教育理論」本身。但在華盛頓大學唸書的日子裡,我一直被新的觀念衝擊,幾乎每天,我都不斷思考,19世紀初就已經提出非常現代化.民主式的教育理念了,為什麼過了一百年一切都還差得這麼遠?現實中有這麼多問題,為什麼網路上和身邊的人很少會聽到或討論呢?

那就來做個『專門討論教育』的節目吧!我是這樣想的。但做Youtube太難,又有朋友在做Podcast就腦衝的開始,結果越做越認真。一路上真的要感謝當初推我一把開節目的期蘭,以及給我各種技術和思想上的意見,主動來認識我,還有來上我節目的人~~~

這是一個純心得文,沒講什麼教育議題,就是些心路歷程和做節目的方式,以及中間遇到的困難與收穫。希望對想開立自己節目或是媒體的人會有所幫助!

以下是第一季心得:

第一季的試水溫有時很焦慮,但也收到很多感動。

自己亂做的LOGO,還在想第二季要不要改掉
上學之WHY第一季的LOGO (還在想第二季要不要重新設計呢!)

第一個感動和難點就是,

我選擇每一集找「不同的來賓」合作節目。

第一季裡的來賓幾乎都是我的朋友,可能已經分散各地,只是偶有交集,卻令我非常欣賞的朋友。但其實我本人很害怕Networking和麻煩別人,尤其上我這種,需要事前準備,一錄就一小時以上,又沒錢領,一點知名度都沒有,上了完全沒好處的節目!因此肯來上節目的來賓真的都是小妹很想要跪下來感謝的恩人啊!!!!!

這種節目形式,也讓我體認到當個『主持人』有多難!因為每個來賓講話的風格.語言和節奏都不一樣,其實每次錄節目的時候腦袋都在強烈多工, 包括:(1)認真聽來賓的話,真心.自然的回話 (2)留意來賓的話需不需要幫忙整理或是翻譯成更簡單的語言 (3)現在氣氛會太嚴肅嗎?話題有歪掉嗎?(4)心中邊默默整理,還有哪些重點沒講,等一下要不要接某個主題……。所以我最近一直狂看百靈果,希望可以學到凱莉和Ken超幽默,不失禮,能保持正確節奏不失重點,又誰都能訪的高超技巧。

而會選擇這樣的主持方式,是為了滿足我對「討論教育」的慾望與執著,希望節目的視野不會只停在一個地方,也希望在和來賓的互動過程中,觀眾能感受到「討論的歷程」,而不是我個人去灌輸一個想法。每個議題都可能存在不同的觀點,彼此互相理解,然後得到共識,我很享受於這樣的過程。雖然每一次訪問新來賓都會緊張,對方也許帶著許多你不知道的東西,但這也是上學之WHY能不斷帶著我成長的原因。

第二,準備知識型Podcast

真的要念很多書啊~尤其像是「生涯教育」或是「性教育」這類我完全沒有接觸過的主題,我就硬啃了多本書,課本和課綱,希望能夠內化出自己對於這些主題的中心思想,再跟生活經驗連結上,不然我根本不敢做心虛的一集給別人聽啊!!!

之前弘儒有問過我做節目的靈感來自哪裡。我老實跟他說,那些我馬上能出一集的內容(例如前五集的內容),我其實已經想了數個月以上了。對於該主題已經正正反反正的想了好幾輪,我才會有足夠的信心講一集給觀眾聽。但我的學識不可能那麼淵博,所以習慣每天都在想事情,無論看書還是看影片,甚至跟人聊天或是跟某個人吵架,都會想辦法把生活中的事推到一個更高層次的想法上,而且最好要跟教育有關係XD(還真的幾乎都連的上去!)

所以說做知識型節目辛不辛苦,我覺得辛苦,但這也是我本來就有的興趣。因此,我也是量力而為,確定這個題目我想夠多,或是我有強烈的慾望想要研究才會做(像是生涯和性教育),所以常常聽眾敲碗的議題,我要很久才能出一集XD,真的是很抱歉,希望有一天我能強大到隨敲隨做一集。

而做知識型節目最棒的就是,這些想法和知識會跟著你一輩子,節目會帶著自己變強大,這點是不用懷疑的。

然後然後然後,對我來說最痛苦的其實是行銷。

讀書.想稿.錄製.後製完之後,要怎麼讓別人在繁忙生活中,一眼看到就對你的節目感興趣,對我來說是最頭痛的。我花了大量的時間研究了各種Podcast的IG帳號,從設計IG貼文上面的風格.排版,還有限時動態跟粉絲宣傳和互動方法,老實說,心裡覺得累XD。所以常常會節目上傳過了五天,下一集都要上了才開始宣傳。第一個原因其實是我對行銷的興趣沒很大,我最喜歡的是企劃和訪談的部分。第二則是我討厭掛在網路上,看到有聽友私訊我很開心,但是偶爾到睡前都還拿著手機回訊息(因為台灣跟美國有時差QQ)就真的很想逃跑,超不適合當小編。

要一個理工科系出生的人,設計宣傳圖片真的有夠頭痛…

而雖然沒有錢可以忍,但沒有人聽和肯定真的很容易沮喪和自我否定。好險有一天我去找期蘭大師開示,跟他說我覺得自己被數據迷惑了,看到收聽量沒起來好容易失去動力,結果期蘭老師給了我一個金句

:『重要的是知識本身,而你,只是一個載體』

蹦嘎!!!!!!突破盲腸啊!!!!

的確, 我的本意就是當一個稱職的載體,所以無論做得好有沒有人稱讚,我只要把載體的功能做好和精進,責任就到了,其他的就是過好我的生活了。結果在我想通的下一週,我的收聽量突然增加了一波,一週穩定有1000個收聽數(上禮拜還快到2000),雖然也不算很多但也算是個小里程碑了,而我也覺得錯愕:「咦?我沒有做什麼特別的事啊?」於是我心更堅定的覺得,堅持品質到最後的才是贏家,一定會有人看到的,只是每個人的時間點不一樣而已(所以行銷這件事就先隨緣吧~~)。

限制無所不在,學會『不急,慢走,只要別停下來』

最後想提一個最常令我想放棄的部分,就是「人在美國,心在台灣」這件事。雖然現在科技進步,在美國訪問台灣的來賓是可以做到的事情,但美西跟台灣剛好有著「最爛時差」:美西人一起床,台灣人正要睡覺; 美西人準備睡覺,台灣人才剛下班。導致我跟來賓的時間非常難對上,因為台灣人珍貴的下班時間,我剛好都在睡覺啊~~~
這影響了節目輸出的穩定性,還有生活品質,因為我總是在美國的晚上和假日錄音,下了班的弘儒常常只能在一旁滑手機等到我工作結束。

另外,無法參與Podcaster之間的交流活動,無法去觀察台灣教育現場和認識教育圈的人,也非常困擾我。無論是感嘆於無法打進同業的圈子,或是有太多重要的議題我現在做不了,跟不上台灣的最新時事,都讓我時常想著「也許現在不是個好時機?」,「現在的我還不適合做這件事情?」

後來在EP8,我訪問了創業四年的國中同學溫為國
我問他「你創業沒有遇過超難的事,讓你想放棄嗎?」
溫:「有啊,以前掉了一個超大的單子,因為壓力太大隔天就發燒了。」
我:「那怎麼辦?」

溫(大致上這樣)回我:「後來我終於冷靜下來,開始去想自己可以做哪些事情,想著『資金沒了,大不了從小單再做起,大不了就停擺一兩個月。』用正向的想法去看事情,困難就一件件過去了,然後就走到現在。」

訪問完才發現,自己遇到瓶頸總是沈浸於「有哪些事情阻擋我」,而不是想「我還能做什麼事情」。但在真實的世界裡,大的小的限制一定會存在,如果總是想著「阻擋我的事」,那等著我的不就永遠都是「壞時機」嗎?

於是我開始思考在美國做節目的優點,開始尋找學校可以用的資源,整理跟在台灣差異很大的美國教育經驗。畢竟以後畢業了,離開美國了,這些東西是求也求不到的。所以先從「教育理論」和「國內外教育比較」上面出發,慢點被人發現,沒有打入台灣的圈子和時事也沒什麼關係,學著在限制中找到優勢,尊重現在的步調,重點是「做自己能做的」然後繼續走下去。

話說回來,回到教育的初心:

『 歡迎大家回來上學之WHY!這是一個討論教育.學習.校園風氣以及課程設計的Podcast節目!』

記得有位朋友問過我:「你的主要觀眾是老師和學生嗎?」,我想了想跟他說:「其實是所有台灣人。」是的,其實我在製作每一集主題的時候,都是把觀眾想像成各行各業的台灣人,所以我盡可能避掉教育設計的技巧和術語,聊「思想」和「心理」,以及能跟生活連結上的內容。

我一直相信「教育」是台灣人會想了解,想討論,甚至想做出行動的一個議題,但我同時也發現在生活周遭裡,它被討論的程度不夠多不夠深也不夠廣。 台灣人從5歲進幼稚園到22歲走出大學,生活模式.價值觀,可能連人生理想,都是由學校的風氣.父母老師同學和升學制度塑造出來的,但我們往往沒有發覺。

上學之WHY第一季全集

因為沒有機會學到「生涯教育」(EP7)所以長大後不知該如何在每一次的職涯選擇裡,往內心最重要的價值觀邁進。
因為沒有想過「教育的意義」(EP2),因此困在學校和老師的評價系統之中,默默產生了「定型心態」(EP5),難以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人,或永遠無法突破犯錯的恐懼。
我們也有可能急著想要競爭力,遺忘了那些孕育我們,一失去就難以復原的本土文化 (EP3 「中英雙母語」)。可能誤以為變強是記下許多知識,而忘了培養「溝通.表達」,「解決問題」「創造和分析」這些現代最需要的軟實力(EP4 & EP9)

因此我才會做這個節目,希望可以幫助成人看見過去的教育如何塑造了我們,我們又可能缺少了什麼?另外,就是希望有越來越多的『積極旁觀者』關心起教育議題。

我之前參加一個討論『校園霸凌』的演講,講者問大家:「要讓霸凌減少,傷害減低,最關鍵的教育對象是(1)霸凌者(2)被霸凌者,還是(3)旁觀者?」

答案其實是(3)旁觀者。

如果旁觀者知道他有力量去阻止不公平發生,明白「冷眼旁觀」也足以造成傷害,知道正確面對霸凌與被霸凌者的態度為何,學校內的霸凌就會急速地減少,可惜多半的旁觀者都以為「唯一能造成改變的人是當事人與老師」。
聽完之後我才明白,為什麼有這麼多媒體人,創作者義無反顧的分享看似跟普通人生活無關的訊息,因為『旁觀者的力量是最強大的』。而我也開始相信,「當一些想法成為了人民的共識,社會的改變就會發生。」

因此在節目裡,我想講的簡單,想講的跟每個人生活息息相關,想帶給大家多元的生存價值,也想讓大家從反思教育到反思自己的人生,再反思到下一代的人生。

關於第二季,

講了一堆大話,實際上我也還是個常常偷懶和拖更的Podcast菜鳥XD!
我也不敢保證第二季會有什麼厲害的改變,我有許多新的想法,和更多合作對象,但正如以上所說「我就是做我可以做的」,如果遇到困難(無論是實質上還是心理上的)我還是會托更或休息,但我保證第二季的12集一定會做好做滿,而且品質我一定會把關(其實我默默覺得會比第一季精彩!)

第二季之後,我也計畫要多角化經營這個實驗,IG帳號會轉為「知識型IG」的經營方式,也會開啟Blog(沒錯就是這個Medium),將Podcast的內容轉換為文字,做更深入的討論,也提供給愛閱讀的朋友。

如果大家對我的節目有興趣,非常歡迎大家
(1)收聽 &追IG: 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edwhypodcast/
(2)Apple Podcast評分(拜託!跪求!) or 分享給朋友
(3)私訊討論,節目合作,或是介紹身在教育現場的朋友給我!我很想擴展我的人脈,老實説真的碰到一些限制。
(4)留意和填寫之後會釋出的“第一季回饋問卷”,讓第二季變更好
(5)我也有默默地開抖內,但不強求,因為我覺得人家還不夠強啦~
收聽/留言/抖內連結在此:https://linktr.ee/edwhypodcast
節目Email: edwhypodcasttw@gmail.com

這場實驗,一個測試我自己,也測試教育媒體到底能不能做起來的實驗,就會在下一季繼續囉!再次感謝所有來賓,跟我討論節目和教育議題的朋友,還有我老公,每天都被我抓著辯論!也謝謝「上學之WHY」幫助我培養的經驗,能力和想法。第二季見!(其實第一季還有最後兩集啦哈哈哈)

--

--

鳥仔與上學之WHY

聊教育,聊Podcast,以及和鳥ㄤ的大小事 #上學之WHY #美國西雅圖